廉珠成串 | 都江堰:千年古堰 岁月悠长
廉
珠
成
串
“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,既需要薪火相传、代代守护,也需要与时俱进、推陈出新。”
窗含西岭千秋雪,烟火人间三千年,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,在传统与现代之间,寻迹成都历史文脉,传承中华优秀文化,汲取智慧养分和前行力量,踔厉奋发,笃行不怠。
“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”
“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”
“不生一毫满假心,不生一毫夸大心。”
“做官一事,原是讲求做事……”
“立定脚跟,做人做事,方是大丈夫所为。”
通过朗朗上口的诗词,诸葛亮、丁宝桢等治水先贤把我们带到了他们曾经仕宦过的地方——都江堰。
都江堰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、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三大世界遗产项目。公元前256年,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,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,距成都56公里。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其“历史跨度大、工程规模大、科技含量大、灌区范围大、社会经济效益大”的特点享誉中外、名播四方,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,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。
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,都江堰被称为“湔堋”。三国蜀汉时期,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,因县得名,都江堰称“都安堰”。唐代,都江堰被改称为“楗尾堰”。因为当时用于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“破竹为笼,圆径三尺,以石实中,累而壅水”,即用竹笼装石,称为“楗尾”。直到宋代,在宋史中,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:“永康军岁治都江堰,笼石蛇决江遏水,以灌数郡田。”从宋代开始,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,叫“都江堰”,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,因此该名一直沿用至今。
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,使得川西平原成为“水旱从人,不知饥馑”的天府之国。历史上,有多位伟人致力于成都平原的治水。4000年前,大禹在这里“岷山导江,东别为沱”,开岷江治水之先。此后千年,有鳖灵治水,使“民得陆处”,为岷江治水之续。距今2200多年前,李冰集前人治水经验之大成,开创了“乘势利导、因时制宜”科学治水之宝典,成就了成都平原“天府之国”之美誉。
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、世界水利史上的明珠,同时也堪称中国勤政廉政史上的一座丰碑。
蜀人敬李冰如敬神。“天府美自古堰来”,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可谓居其首功。“深淘滩、低作堰”“遇弯截角、逢正抽心”等治水箴言格外引人瞩目,细细品味,意韵悠长。
“砍杩槎啰,放水啰!”当堰工骑上杩槎,砍断绳索,岸上的堰工拉开杩槎,清流破堰而出时,两岸欢声雷动、鞭炮齐鸣……清明放水节,从这规模浩大的民俗活动中,我们可以感受到蜀地人民对2200多年前治水英雄李冰的崇敬和感念。
1996年,都江堰水利工程被中宣部、民政部、住建部、人事部、文化部和教育部联合授予“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称号。1997年,被中宣部命名为“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”。2000年11月29日,在凯恩斯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,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。2018年8月,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,都江堰水利工程被正式宣布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。
与都江堰同时代的古巴比伦王国建于幼发拉底河上的纳尔——汉谟拉比渠和罗马的人工渠道早已消失了,比都江堰晚五十年的郑国渠早已断流了,而都江堰——这座当今世界上年代最为久远、惟一留存、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著名水利工程仍在使用,长盛不衰,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,向世人展示着它不可思议的水利哲学,向后人传承着它灵动悠远的璀璨文明。
编辑:陈艾
校对:钟英
原创稿件 欢迎转载
更多精彩↓